去年回老家,路過兒時玩過的地方,禁不住心頭一震。
殘瓦老宅已無人居住,矮矮的亂石花墻圍成的木柵欄門上扣著一把經(jīng)日無人開啟的繡鎖,周圍一片寂靜,唯有殘墻上恣意攀爬的葫蘆藤在綿延著生命的倔強(qiáng)。葫蘆花在烈日的映射下閉合著,等待著傍晚時分靜靜地開啟。葫蘆藤已無人搭理,小院內(nèi)雜草叢生。兒時故鄉(xiāng)的情景一幕幕浮現(xiàn)在腦海中?!昂J花,葫蘆蛾,你不吃,撈不著”……
美麗的仲夏夜、夢幻般的葫蘆花游戲漸次清晰了。我閉上眼睛,任由思緒重合在舊時光里,把往事吟成了一首詩《仲夏夜的葫蘆花》:
葫蘆一串墜殘宅,物是人非究可哀。
想那童謠熏夜色,白花捻起引蛾來。
兒時的仲夏夜,真的是純凈成了一首詩、一支童謠、一部童話,那么天真、夢幻、無憂無慮。
蚊蟲、螢火蟲、葫蘆蛾,對于氣味和環(huán)境應(yīng)該都有敏銳的感覺。葫蘆蛾通體呈灰褐色,翅膀短小,體態(tài)略肥,因而不太靈活,但其對于葫蘆花的香氣是情有獨鐘的。
每到傍晚時分,葫蘆花張開花苞,散發(fā)出一天內(nèi)聚集的香氣,葫蘆蛾便陸陸續(xù)續(xù)飛來采食。老奶奶從矮矮的石墻上掐下葫蘆花分發(fā)給孩子們,孩子們便開始了誘捕葫蘆蛾的游戲了。孩子們有的很認(rèn)真,有的嘻嘻呵呵,每人手里都擎著一支葫蘆花,邊跑邊哼著童謠,貌似不哼著這童謠,葫蘆蛾便不會被招來。
葫蘆蛾兩須正中有一支細(xì)長的“嘴”,平時卷曲著,覓食時迅速打開,像吸管一樣伸入花心。葫蘆蛾又被稱作葫蘆須,許是孩子們把它細(xì)長的嘴誤當(dāng)成“須”了。
哼著童謠的過程,葫蘆蛾尋著花香就飛來了,一俟長須探入花心,只需小心一捏,葫蘆蛾就成了孩子手中的“風(fēng)箏”……孩子們開心極了。
戰(zhàn)績最豐厚的是扎著麻花辮的鄰家小姐姐,小姐姐伶牙俐齒,善于向大人們告狀,即使比她大點的男孩子都不敢欺負(fù)她。她聰明、勤快,這類的游戲自然也玩得比我們好。
玩膩了葫蘆須的游戲,孩子們便來到自家巷口乘涼了。身邊三五米處有暗火點燃的山胡椒草,那是專為驅(qū)除蚊蟲而控制燃燒的只冒有青煙的山草。蚊蟲嗅此煙味,避之唯恐不及。大人們早已從家里拿出涼席,鋪在掃凈的地面上。孩子們一窩蜂涌在涼席上,或坐或躺,互相嬉戲。小姐姐從家中端出了熱乎乎的米粥,催著老奶奶講天仙女的故事。老奶奶用大蒲扇輕輕拍打著孩子,驅(qū)逐著蚊蟲和悶熱。故事一個接著一個,不知不覺就換成了催眠的曲子。
孩子們在老奶奶叨念的故事中漸漸睡著了,山胡椒草覆過一遍又一遍,月亮慢慢向西山崗移去。睡熟的孩子手心里還牢牢攥著一支葫蘆花。
夜深了。
仍有閑不住的孩子,又擎著葫蘆花去后街上瘋跑了。遠(yuǎn)處隱隱傳來童稚的回聲:“葫蘆須,葫蘆蔓……”
余音和著山草煙一起繚繞在小村子空曠的夜空上。
時光荏苒,天各一方。幾年后小姐姐隨著家人一起遷往北京,再無了音訊。分葫蘆花的老奶奶也早已故去,據(jù)說兒孫們都定居在南方,多少年沒回來過了,只撂下這空空的老宅無人問津。
作完這篇小文后,文友們陸續(xù)發(fā)來了他們兒時有關(guān)葫蘆花引蛾的一些童謠:
“葫蘆花,葫蘆蛾,到我花上落一落”;
“葫蘆須,葫蘆蔓,小偷最后一頓飯”;
“葫蘆須,葫蘆蛾,你不來吃我不撤”;
“葫蘆須,葫蘆須,來得晚了沒有屋”;
“葫蘆花,葫蘆蛾,你不吃,撈不著”
……
民風(fēng)各有異,十里不同天。各地民謠雖有不同,但都把我們的思緒拉回到同一段時光。時光里盛滿了兒時的歡樂和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還有,也許還有一絲無言的惆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