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根本不存在市場經濟意義上的教育產業(yè)化,只有打著教育產業(yè)化旗號的政府壟斷教育。教育的行政壟斷只能帶來教育災難。
中國的高校開始收費自1989年始,至今25年。
有人統(tǒng)計這期間城鎮(zhèn)居民人均收入增長4倍,而學費則增長了25倍!
奇高無比的學費令許多家庭負擔沉重,有些貧窮地方的孩子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不但沒有給家庭帶來希望,反而帶來絕望,甚至導致父母自殺。
于是,許多人認為這是教育產業(yè)化的惡果,社會上所謂的教育產業(yè)化問題爭論也大多集中在教育要不要產業(yè)化上——然而這卻是個天大的誤會。
中國的現(xiàn)狀是:雖然有9年義務教育的規(guī)定,但居然是收費的,9年之外的大學以上教育不是免費的;但社會卻基本上無權辦學,而由政府壟斷教育資源!
一切高收費都是在此前提下發(fā)生的,這才是實情——在中國根本不存在市場經濟意義上的教育產業(yè)化,只有打著教育產業(yè)化旗號的政府壟斷教育。
如其他領域一樣,壟斷無法給社會提供相應的需求,只能造成蕭條和腐敗,教育也不例外。
在義務教育部分,原本應該由各地財政負責支出。由于花錢辦教育并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政績,因此在現(xiàn)行制度下,各地政府就不愿意投資,學校只能從學生家長身上榨取油水。由于教育資源被政府壟斷,除了國立學校你幾乎別無選擇,所以不想交錢也得交。
在非義務教育部分,尤其是高等教育部分,政府投入也一樣不足。高校大都處于大城市,經濟相對比較發(fā)達,再加上國家需要的許多項目也得倚重這些高校,因此對它們的投入顯得更有保障一些。但即使如此,高校也依然處于吃不飽狀態(tài),只有在少數(shù)高校的少數(shù)專業(yè)甚至少數(shù)項目上,資金才可能是相對充足的。
由于政府壟斷了幾乎所有的教育資源,因此主要的學校都是政府允許才開辦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比較好的師資力量,比較好的生源;尤其是在這些學校畢業(yè)的學生能夠獲得被社會承認的學位,即獲得比較好的就業(yè)機會。因此,這些學?梢詰{借自己的壟斷地位大肆收取費用,那些付不起賬單的學生家長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學。
與此同時,不少高校的掌權人趁機利用壟斷地位腐敗發(fā)財,例如前段時間北京某高校招生辦主任在招生過程中收取巨額金錢的現(xiàn)象。
真正的問題在于教育資源的行政壟斷,而不在子虛烏有的教育產業(yè)化,換句話說是政府壟斷教育才造成今天的局面。只有政府將大部分辦教育的權利返還給社會,并且切實履行義務教育的義務,上述種種問題才能大面積減少
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消除。
教育當然應該被視為一個產業(yè),因此它具有商業(yè)性。然而,教育不同于其他產業(yè)之處恰恰在于它不能被簡單地視為一個給社會帶來經濟增長的產業(yè),它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就表現(xiàn)在教育的目的是綜合性的,它至少包括提高國民道德和知識的素質,給社會輸送有熟練技能的各行業(yè)工人,降低工作的簡單勞動成分,增加復雜勞動的成分,同時這些目標也給社會帶來穩(wěn)定的基礎。
正因為教育具有這樣的全面目標,所以在絕大多數(shù)的法治國家,教育被區(qū)分為社會投資的教育和政府投入的教育幾大塊。前者就是通常所謂的產業(yè)化教育,后者則是義務教育和半義務教育,其中只有社會辦教育是相對商業(yè)化的,而義務教育和半義務教育都是政府出資,全部免費或者收很低廉的費用,并且沒有商業(yè)目標。
教育的這種特征說明它本來就應該立足于社會,而不是政府通吃;政府在教育領域最應該做的事情無論如何應該是輔助性的,在中國當前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下,政府最好的做法還是如其他大部分國家,提供各方面資源開辦義務教育和低收費教育。
同時,如果政府恰當?shù)貙⑥k教育權還給社會,無差別地還給所有學校(無論國立還是私立)以選定教材的權利、頒發(fā)學位的權利、招生權等基本的辦教育權,將會使這個領域改觀。
這才意味著真正的教育產業(yè)化。由于它處于市場經濟之中,那么同行競爭就會使得學費增長與人們的收入增長之間大致比例相當,同時,教育質量也會因為競爭而提高,那些教育質量差的學校自然會被競爭無情地淘汰掉。
真正的教育產業(yè)化將使經濟增長,凈化教育理念,提高科研和學術質量,形成科學共同體,激發(fā)全社會捐助教育的熱情。而教育的行政壟斷只能帶來教育災難。(特約編輯re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