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觀瀾|探尋齊長城 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比秦長城還早400多年歷史的齊長城,正在抖去身上歷史的塵煙,以新的面貌重新走進公眾的視線。
(錦陽關遺址。圖源:中新網)
近日,由中央和省級主流網絡媒體組成的媒體團,深入濟南、淄博、濰坊、青島四地,實地探訪“首批齊長城特色展示點”“首批齊長城風景道典型段”。
憶往昔、看今朝、望未來,媒體人眼中的風景,正是中國“長城之父”震古爍今的前世今生。
齊長城,迄今2600多年歷史,歷時170多年修筑,全長600多公里,跨越1518座山峰,跨越7市17個縣(區(qū)),沿線遺產保護點108處。一連串的數(shù)字透露這樣的信息:繁榮的社會經濟,雄厚的政治、軍事基礎,優(yōu)越的地理要素,兼收并蓄的文化,以及勤勞能干的人——這是當時的東方大國、春秋五霸之首,巧的是,也與當下山東的綜合實力暗合。
作為著名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古時為軍事防御而建,如今依然是山東人的精神壁壘,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要沖,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古道關門。在這條蜿蜒的巨龍身上,每一個鱗片都是活的,鮮活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華夏智慧,以及革命根據地、抗日保衛(wèi)戰(zhàn)所注入的鮮活的紅色基因。
時至今日,齊長城在保護中愈加活化——而以齊長城文化為依托的文旅融合、文化兩創(chuàng)與鄉(xiāng)村振興,正是山東的點睛之筆。
在保護方面,早在2016年,山東就提出《關于加強齊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后正式印發(fā)《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從制度層面對齊長城保護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加以引導解決,以制度守護文化遺產。依據齊長城沿線7市的長度和巡護任務量,山東設立860個公益崗位,協(xié)助政府保護管理齊長城,負責齊長城的日常巡護。
在傳承方面,山東印發(fā)《山東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作出部署,開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專題培訓班,高質量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齊長城遺址博物館為代表的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即將破土動工。更為感人的力量來自民間,山東3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發(fā)起成立了齊長城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致力于保護齊長城,整理齊長城歷史,宣傳齊長城文化。
在文旅融合方面,2023年,山東全面啟動包括沿齊長城在內的“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此外,齊長城途徑的沿線各城市,正在通過數(shù)字化管理、文旅融合等舉措,為齊長城遺址提供更科學、完善的保護和發(fā)展方案。
依托保護完好的遺址與傳承豐沃的文化,齊長城腳下的多個山村大力發(fā)展民宿與文旅業(yè),以文旅融合與文化兩創(chuàng)唱響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新曲調。石子口村從當年的貧困村發(fā)展成為今天的山東省傳統(tǒng)古村落、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山東省森林村居、美麗鄉(xiāng)村齊魯樣板村;王老村摘掉貧困帽,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國家森林鄉(xiāng)村”等榮譽稱號。
對于長城遺址來說,保護是活化的前提,活化是保護的動力。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這是山東保護齊長城的初心,也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路徑,值得借鑒、推廣。
令人玩味的是,無論保護還是活化,所需的條件都與兩千多年前修筑齊長城時相似,那就是——繁榮發(fā)展的經濟、兼收并蓄的文化,以及,勤勞能干的人。探尋齊長城,看的是穿越千年的風景,聽的是跨越時空的對話,說的是長城精神的賡續(xù)。
文|馮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