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草原上套馬(2015年7月21日攝)。
????被譽為“馬背民族”的蒙古族,千百年來一直有養(yǎng)馬、馭馬的習俗。在蒙古語中,馬的稱謂多達300多種,馬的毛色稱謂有200多種。但從20世紀末開始,由于牧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牧區(qū)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和草原生態(tài)的退化,曾經在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蒙古馬,逐漸衰減至需要緊急保種的境地。1975年,內蒙古有239萬匹馬,到2007年剩下不足70萬匹。2011年,內蒙古設立3個蒙古馬保種基地,政府每年投入1800萬元,保育2000匹蒙古名馬。在民間,將蒙古馬發(fā)展與促進牧民增收相結合,讓愛馬的蒙古族人傳承馬文化的同時發(fā)家致富。內蒙古逐年增多的以馬為主角的各種文化、體育活動,也給蒙古馬——這個草原上古老而自由的精靈提供了大放異彩的舞臺。在各方的努力下,內蒙古馬匹數(shù)量從2007年的69.7萬匹,增加到2016年的87.7萬匹。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阿拉騰呼亞嘎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為游客表演馬術(7月2日攝)。38歲的阿拉騰呼亞嘎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3月,他來到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上班,每月工資5000元。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阿拉騰敖其爾(前右)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參加一場小型那達慕的賽馬比賽(7月2日攝)。居住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希日塔拉嘎查的阿拉騰敖其爾飼養(yǎng)了400多匹馬,近年來依靠馴馬、賽馬、出售改良馬駒和開展“牧家樂”旅游項目,讓這個傳統(tǒng)牧民家庭年收入超過百萬元。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一名蒙古族騎手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為游客表演馬術(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一名騎手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為游客表演套馬(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一名蒙古族騎手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為游客表演馬術(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阿拉騰呼亞嘎(左二)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為游客表演馬術(6月29日攝)。38歲的阿拉騰呼亞嘎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3月,他來到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上班,每月工資5000元。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幾名蒙古族騎手在錫林浩特的雪原上為攝影愛好者表演套馬(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牧民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進行套馬表演(7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攝
????幾名蒙古族姑娘在位于錫林浩特南部的鳳凰馬場騎馬(7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攝
????攝影愛好者在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蘇木的草原上拍攝牧民套馬(2015年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幾名蒙古族騎手在錫林浩特的雪原上為攝影愛好者表演套馬(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阿拉騰敖其爾在家中為自己的馬整理籠頭(7月5日攝)。居住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希日塔拉嘎查的阿拉騰敖其爾飼養(yǎng)了400多匹馬,近年來依靠馴馬、賽馬、出售改良馬駒和開展“牧家樂”旅游項目,讓這個傳統(tǒng)牧民家庭年收入超過百萬元。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