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試枷鎖"中解放青少年 英國"高考"值得借鑒
“高考(高考新聞,高考說吧)30年”,一個值得回憶和反思的話題。如果把30年串成一條線,就會發(fā)現(xiàn)越到后面,越少幸福感,越多緊張感。
在高考指揮棒的揮動下,青
少年身上的“考試枷鎖”越來越沉重,受教育的時間從小學提前到幼兒園,又從幼兒園提前到零歲,現(xiàn)在盛行的是胎教,人體尚未形成仿佛就能嗅到考試的氣味。
要把青少年從“考試枷鎖”中解放出來,高考方式的改革是無法回避的重要一環(huán),這方面英國“高考”的做法值得借鑒。
英國的“高考”A-Level已經(jīng)實行幾十年了,雖然基本上是全國統(tǒng)一考試,但并沒有犧牲青少年太多的快樂時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考試考的是學生的知識水平、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靈感,而不是背功和解題技能。說得更通俗一些,考試不考記憶力,而是想象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
比如“高考”語文,在英國自然是“英語”,考題分為“語言”和“文學”兩部分。
“語言”部分考兩道題,一是閱讀理解,相當于中國的讀后感;二是“作文”,先寫300到450字的一段小說或戲劇片斷,考查語言描述能力和想象力,然后從4個命題中選擇一個,讓你寫600到900字的短文,考查你的邏輯和思辨能力。
在“文學”部分,要考“詩歌與散文”、“戲劇”、“莎士比亞”三部分,外加“二十世紀文學”、“評論和理解”、“課堂考察”中的一項。當然,要考的內容在兩年前就給出了。比如“詩歌與散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必讀濟慈的《詩選》、喬治·艾略特的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等6部文學著作,試題不超過這個范圍。僅僅“詩歌和散文”部分就要讀這么多,如果加上其他部分,兩年高中要求閱讀的東西肯定比中國學生要多很多。
但是,多數(shù)英國學生不會成為“書呆子”,因為考題考查的是平時的閱讀量和語言掌握能力,死記硬背毫無用處。2005年的英語“語言”部分的作文題,一是要求描述你所在城鎮(zhèn)兩個形成鮮明對比的地方,要突出寫出不同的狀態(tài)和氣氛,考的是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二是寫出你對“生活是由你———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句話的看法,考的是思辨能力。
再看考外語,就說“中文”試題吧。2005年的試題“閱讀”部分是從魯迅、曹禺、艾青、王安憶的代表作品中分別節(jié)選了一段話,讓學生任選一題回答問題。比如在選取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中“陳信”回城后和兄弟團聚的一段文字后,考題要求解釋一下“在外十年的艱苦”指什么!白魑摹笔菑6個命題中選擇一個寫400字以內的文章,比如:“中國有句俗話說‘人一走,茶就涼’,你同意這種說法嗎?”這樣的試題,你平時不閱讀不行,但也不至于為考試瘋狂。英國高考科目有60多種,包括媒體、心理學、經(jīng)濟學、藝術、戲劇、歷史、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等,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擇3到4門課學習就行?纪闍-Level,再加上老師的推薦信和大學面試成績,就可以申請好幾所大學的入學資格,然后選擇想去的大學。
可見,如果中國的高考改成“水平考試”,果斷地減少或者取消死記硬背的考試內容,每年再增加一兩次考試機會,就可能把青少年解放出來,讓他們擁有幸福的童年、活躍的少年和獨立自主的青年時光。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至少要向這個方向努力。(陳冰
廣東媒體從業(y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