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沉重得讓人窒息的故事,這是一個折磨人心靈的故事,這是一個讓善良人不敢相信的故事。福山區(qū)一名87歲高齡的老人靠扒拉垃圾桶填飽肚子,老人居住的簡陋窩棚距離自己親生女兒的樓房只有咫尺之遙……
很多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整天為工作忙碌打拼,難得有機會和父母聚在一起,盡盡孝心,他們羨慕那些能
和父母親生活在一起的人。但是煙臺市福山區(qū)有一對父女,不光住在同一小區(qū),而且父親住的地方,離女兒那幢居民樓相隔只有五米,可是父親竟然一直不知道女兒住幾樓幾號。
A 女兒的樓房父親的窩棚
在福山區(qū)某小區(qū),人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滿身污垢的老人到垃圾箱里去撿吃的。記者得到線索趕到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幾個小姑娘圍在老人身邊,要給他點錢,但老人卻把錢扔掉了。一位小姑娘說,她看見老人撿面條吃,看他可憐。
老人住的地方是在樓下搭的一個窩棚,寬一米六,長不到兩米,只能擱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沒有窗戶,也沒有風扇。一位鄰居說,夏天晚上蚊子多,咬得睡不著,白天老人坐在在石凳上一會兒就迷糊過去了,一次從石凳上摔下來,滿臉是血。一位大娘告訴我們,老人的女兒就住在后面那幢居民樓,街坊鄰居們都以為他們不是親生父女。但老人從來不說話,鄰居都以為他是個啞巴。
可能老人真的是又聾又啞,不管記者怎么詢問,他始終一聲不吭。我們只能先想辦法找到他的女兒。挨家挨戶地打聽,大概是怕影響鄰里關(guān)系,整座樓的居民都推說不認識。有人悄悄告訴我們,晚上老人的女兒會過來給他送飯,我們決定一直等下去。這時候已是下午三點,我們給老人買了些吃的,可送過去卻被他推到一邊。后來他可能實在餓得受不了了,開始一次次走向垃圾箱。一會兒,老人從垃圾箱里找到一塊西瓜吃起來?粗@樣的情景,在場的每個人都經(jīng)受著折磨。我們盼望著天早點黑下來,盼望著老人的女兒早點來送飯,沒想到卻盼來了一場暴風雨。雨越下越大,老人一點點地挪動位置,可是房檐下面已經(jīng)找不到能避雨的地方。記者勸老人上車,被拒絕。我們只好送給他一把雨傘,但很快傘就撐不住了。司機沖出去,強行把老人拉上了車。就在這時候,老人竟然開口講話了:“我是這后邊的!庇浾邌枺汉⒆釉诓辉诩?老人:沒有。記者:去哪兒了?老人又是沉默。
暴雨下了半個多小時,我們利用這個機會,打聽出老人的身世。老人叫白永慶,今年八十七歲,家住棲霞市唐家泊鎮(zhèn)某村。白永慶的老伴兒十七年前因病去世,給他留下兩兒三女。倆兒子一個進了監(jiān)獄,一個在外地打工,這些年老人只好在三個女兒家輪流住。住在這個小區(qū)里的就是他親生的小女兒。
為了掌握更多細節(jié),我們多次往返棲霞和福山,直到第四天下午,我們才與老人的小女兒白小鳳不期而遇。我們的攝像師正在拍攝時,白小鳳剛好站在窗前澆花,看到我們后,她馬上意識到,這次采訪肯定和她有關(guān)。
白小鳳的家在福山區(qū)某小區(qū)一套房內(nèi),房間面積75平方米,水電煤氣一應俱全;而她八十七歲的老父親被安置在樓下不到三平方米的小棚里。今年三月份,白永慶從棲霞的大女兒家搬來這里,可直到現(xiàn)在他也不知道,女兒家住幾樓幾號。白小鳳說,她沒領(lǐng)父親上來,是因為他上來也不知道是哪個門。而她的鄰居說,白小鳳通知了鄰居不要告訴他爸她在哪兒住。
B女兒沒給父親留下預算
白小鳳為什么這么排斥自己的親生父親,為什么堅決不肯和他一起?白小鳳的解釋是,白永慶上了歲數(shù),又有點老年癡呆癥,整天稀里糊涂的,而且特別邋遢,不愛干凈,讓她們一家人不能容忍。白小鳳說,父親從來不洗手不擦手。和白小鳳所說的恰恰相反,我們注意到白永慶有一個習慣,每次扒拉完垃圾箱,或者吃完東西,他都會從口袋里摸出一塊破布,從指甲開始,一點一點地擦拭雙手,盡管那塊布,和他身上的衣服一樣,已經(jīng)臟得不成樣子。
那場暴雨之后,白永慶曾換過一次衣服,不過他只換下來一條褲子,沒換上衣,也沒換鞋和襪子,坐在床頭瑟瑟發(fā)抖,他不是不想換衣服,而是根本沒衣服可換。他所有的財產(chǎn)都堆放在這間小棚里,加起來不會超過一百塊錢,站在這間小棚門口可以望見白小鳳家的陽臺,那棟房子價值十一萬。
白小鳳說:“我家里情況不好,房子11萬,首付2萬,還貸一個月750,他一個月掙1200,我才掙480,托兒費200,孩子要吃零食,要保證營養(yǎng),一天得二三塊!卑仔▲P夫婦的收入,在煙臺市區(qū)屬于中下水平,他們要還貸款,要撫養(yǎng)兒子,負擔確實很重。為了證實這一點,白小鳳給我們算了一筆經(jīng)濟賬,她算得非常詳細,連給兒子買零食的錢都沒有遺漏,卻惟獨漏掉了自己的父親,她沒給父親留下任何預算,其實只要省下買一把玩具槍的錢,就可以給老人添一條蚊帳,讓他不用再忍受蚊子的叮咬。
對老人沒有蚊帳一事,白小鳳的解釋是:他不要,你放下他就弄一邊。但記者在老人所住小棚的墻上,根本就沒找到釘子,連釘過釘子的痕跡都沒有。白小鳳為什么非要在掛沒掛蚊帳這件小事兒上說謊呢,因為這個細節(jié)把她剛才算的那筆經(jīng)濟賬完全推翻了,家庭困難只不過是借口罷了,你再窮,再困難,一條十幾塊錢的蚊帳總買得起吧?不過白小鳳說,這不能全怪她,因為白永慶對他這幾個孩子一直就沒什么感情,沒盡到責任。
C 父親的疼愛只換來冷漠?
白永慶對自己的兒女究竟有沒有感情?他是否盡到了當父親的責任?在白永慶的老家棲霞,我們采訪過不少村民。村民們反映,白永慶最喜歡的正是白小鳳。白小鳳十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是白永慶辛辛苦苦把她拉扯大。1992年,白小鳳不顧父親反對,和本村一個青年談起了戀愛,沒想到男方幾個月后被捕入獄,白小鳳事后離開村子,來到煙臺打工。白永慶就是因為這事兒受了刺激,變得有點兒精神恍惚,再也不能下地干活?梢姲子缿c當年是多么心疼白小鳳,而十三年后的今天,白小鳳卻對父親異常冷漠,甚至任憑他從垃圾箱里撿東西吃。
白小鳳說:別人家老的還能幫著干干活,他倒好,只會添亂,亂丟東西。對父親從垃圾箱里找東西吃,白小鳳表示不理解:“有一天5樓老大娘說,她媳婦給他袋奶喝,他就不要,寧肯撿垃圾吃。人家給的不比垃圾里的好吃?送不送飯都撿垃圾,就是老年癡呆!卑子缿c從垃圾箱里撿東西吃,究竟是因為老年癡呆癥,還是餓得實在沒有辦法?我們和白小鳳一起看了一段前一天我們拍攝的鏡頭:
整個上午老人都沒靠近垃圾箱,下午兩點時,老人開始從垃圾箱里撿東西吃。假如他是老年癡呆,兩點之前為什么沒見他去扒拉垃圾?記者問白小鳳給父親送的什么飯?她說:一般是大米飯和湯,早晨多給他點。記者:“昨天你覺得夠不夠?”“也許他喝湯不飽,兩點就餓了!庇浾撸骸澳氵@是第一次看到父親撿垃圾吃嗎?”白小鳳:我沒有時間。
看這段鏡頭的時候,白小鳳臉上的表情非常平靜,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任何表情。該小區(qū)許多居民的反應,卻和白小鳳這個做女兒的完全不同。一位居民說:老人有時候走著還哭,真可憐。白小鳳則稱,良心上,她沒感覺到對不起父親。在三個女兒當中,她還算不錯的,她二姐送飯還沒有她及時。白永慶的二女兒嫁到了外村,她不愿意把父親接到身邊,路程又這么遠,不可能天天去送飯,所以對白永慶也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老人餓了就扒拉垃圾箱,吃爛蘋果。
D父親并沒抱怨女兒
村民告訴我們,白永慶的三個女兒對老人都不怎么樣。那么問題究竟出在父親身上,還是女兒身上?女兒們列舉了老人的種種不是:打老婆,不干活,等等。可是在白小鳳老家棲霞采訪的時候,記者聽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聲音。有時候我們甚至有點懷疑,我們談論的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白永慶。村民們的評價是:能干活,小女兒小,都是他照顧;出名的能干活,老婆死了以后,兩間房子都是他親手蓋的……
白永慶身無分文,又長期患病,對兒女們來說,他逐漸變成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在當?shù)剞r(nóng)村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父母年老以后,通常都是由兒子撫養(yǎng),而白永慶的兩個兒子,一個進了監(jiān)獄,一個在外地打工,結(jié)果照顧父親的責任,就落到了這三個女兒的身上,這讓她們感到不公平。白小鳳說:三個女兒一人輪4個月,要是兒子在,就不用輪這么長時間。
當白小鳳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時候,她九歲的兒子就坐在同一個房間里。我們擔心這個孩子長大以后,也學會了這種冷漠的計算方式,而把愛心和責任感統(tǒng)統(tǒng)拋之腦后。下面這段鏡頭足以證明,這種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記者發(fā)現(xiàn),孩子竟然用腳踢自己的姥爺。對此,白小鳳說:“我兒子不叫他姥爺,你踢他一腳,他就溜溜地回來了。”白小鳳似乎并不擔心,有一天,兒子的這一腳會踢到自己身上,所以她才會如此輕松地說出下面這段話:要是我有這樣的病,給我飯吃就不錯了。
自始至終,白小鳳都覺得自己無可指責,而她的父親也沒什么可抱怨的。的確,街坊鄰居們從沒聽白永慶抱怨過女兒。不過福山巡警大隊的民警楊永成說了一件事:今年5月5日,白永慶在福山新東花園附近迷了路,他們想把他送回家,可白永慶卻怎么也不肯上車。問他為什么跑出來,他說女兒不養(yǎng)他。這是白永慶惟一一次在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女兒。(文中人物為化名)
寫在后面的話
記者發(fā)現(xiàn),老人所在的小區(qū)墻上寫著四個大字:和諧家園。在這樣的標語下面,卻發(fā)生了這么不和諧,這么沒有人情味的故事。采訪中,白小鳳一連說了好幾個沒有:照顧父親,沒有條件;給父親送飯,沒有時間。沒錯兒,女兒們家庭條件都不富裕,白小鳳兩口子一個月的工資加起來接近一千七百塊錢,對于一個三口之家確實不高,可一床蚊帳,幾件干凈的衣服,一天三頓飯,能花多少錢呢?收入低,低到對親生父親不聞不問?條件差,差到連自己住哪兒都不告訴父親?外公有病,病到小外孫都敢踢他幾腳?在所有這些現(xiàn)象背后,我們都找不出白小鳳擺出的這些原因。
。ǜ鶕(jù)中央電視臺《道德觀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