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NBA球員平時的一日三餐都是什么樣大家可能感興趣。其實他們也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愛好。不過由于職業(yè)的需要,NBA球星們在吃喝上是絕對講究的。因此他們并不能因為有錢就什么都吃。他們主要認準兩點:科學和營養(yǎng)。
看看姚明的成長你就明白,會吃在NBA有多重要了。跟三年前剛到美國相比,體形上,
姚明的背肌和胸肌明顯隆起,肱二頭肌向兩側(cè)鼓脹,他的肩膀?qū)捔瞬簧。體重方面,2002年10月,姚明剛?cè)BA的時候,體重是132公斤左右。8個月之后,當他回到北京時,體重是140公斤,但身體脂肪含量從10%下降到8%。也就是說,不到一年時間內(nèi),姚明長了8公斤的體重,但他的肌肉質(zhì)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除了NBA專門的體能教練的巨大功勞,很大程度還要依賴于科學的飲食。
奧尼爾一天五餐
下面首先讓我們看一看NBA最具統(tǒng)治力的球星———“大鯊魚”奧尼爾每天都吃些什么?
身高2.16米,體重158公斤,奧尼爾絕對是一個大家伙。與常人不一樣的是,“大鯊魚”要一日吃5餐,分別是早餐、午餐、晚餐、夜餐和睡覺餐!磅忯~”的早餐比較簡單,主要是吃雞蛋白補充蛋白質(zhì),吃得并不是太多,約有4到6個蛋白。進食后,他會進行90分鐘的器械運動!磅忯~”午餐的主食是雞肉凱撒沙拉,別的東西吃得并不多;晚餐也是以肉食為主,主要是烤雞肉或者是魚肉;夜餐主要是吃些水果類的東西,像蘋果、橙子或葡萄,都可以來上一點;睡覺餐是“鯊魚”一天中的最后一餐,這時的奧尼爾會吃一塊約112克重的牛排。
奧尼爾不僅是位美食家,而且還可以下廚。2003年情人節(jié)時,浪漫的奧尼爾就親自下廚,為妻子香妮獻上了一頓6道大菜的情人節(jié)大餐,據(jù)說味道相當不錯。
如今減肥還算成功的奧尼爾說:“我已經(jīng)越來越成熟,我需要做對自己有益的事。當我還年輕時,我對待飲食和健身的問題總是漫不經(jīng)心,但年紀越大,新陳代謝也就越緩慢,所以,在飲食上自己特別重視!
姚秘方中國補藥+靚湯
姚明現(xiàn)在最常吃的食物是披薩。每次在客場的旅程上,外面是陌生無邊的城市,姚明就會打電話叫一份大號披薩,然后在房里一邊看電視,一邊一個人吃掉它。
由于飲食結(jié)構(gòu)的問題,姚明現(xiàn)在吃米飯的頻率與在中國時相比已經(jīng)大大降低,即使是在自己家開的姚餐廳里吃飯時也一樣。不過姚明并沒有一份特別的食譜,但他遵循著幾條基本原則:少吃油炸食物,少吃冰激淋;多吃肉,特別是牛排。新秀賽季,姚明每天訓練之后都要喝一公升左右的一桶特質(zhì)營養(yǎng)液,營養(yǎng)液呈紫色,看上去非常粘稠。姚明每次喝兩口就伸舌頭,但配制營養(yǎng)液的隊醫(yī)基斯?瓊斯就在邊上死盯著他,不喝不成。
跟在姚明身邊的父母,也想盡辦法為兒子補充營養(yǎng)。在新秀賽季里,他的爸爸姚志源就曾經(jīng)回國為他購置冬蟲夏草。而姚媽媽除了頓頓給兒子做可口的飯菜外,還特別給兒子煲湯,而姚明也坦言,自己最愛喝媽媽煲的老火湯了。
“肉食動物”錢多嘴饞
“大鯊魚”對飲食的講究、姚明對飲食的細致,只是NBA球星吃文化的一個縮影。有些球星則和奧尼爾的講究不同,他們喜歡用口袋里多得裝不下的美元到飯館里暴飲暴食。
小牛隊球星諾維茨基見到烤肉排就腿軟,每次能吃兩大盤。“德國坦克”還喜食一種意大利臘腸,盡管這道菜每份高達80美元,但這對諾維茨基來說,完全不成問題。
墨西哥球星納胡拉最愛喝一種用草莓、葡萄干、桂皮、菠蘿等很多水果做成的辣飲料,每當他端起這種飲料時,服務(wù)員總不忘再給他端上兩大盤墨西哥牛排。
太陽隊加拿大球星納什,則是見了燒烤鮭魚就喊吃,他甚至說這道菜是他的生命。但他吃的并不是南部地區(qū)的調(diào)料很多的那種燒烤,而是在鐵架子上烤的,并且要保證絕對是新鮮的。雖然這種魚很貴,但納什才不管這些呢,他有時一頓能吃兩大盤,如果和朋友一起吃,他每餐的費用會高達2000美元。
蕓蕓眾生口味不一
雖然NBA的球星們個個都是腰纏萬貫的富翁,但有時他們大多數(shù)人喜歡吃的東西也和平常人沒有什么兩樣。
退役巨星皮蓬喜歡在中場休息時喝一杯不加糖的咖啡,他認為這樣能夠使他的頭腦更加清醒;而快艇隊的邁爾斯則一定要在比賽前一個小時以內(nèi)吃一個麥當勞的漢堡,理由是漢堡能夠補充體力;效力于騎士隊的里奇?戴維斯則賽前一定要吃一個雞翅,據(jù)說能給他帶來好運。因為戴維斯剛剛進入NBA的時候一直打不上主力。但有一次,他賽前就吃了雞翅,結(jié)果教練讓他第一次首發(fā)出場了,于是戴維斯就把吃雞翅的習慣保持了下來。
國王隊的南斯拉夫中鋒迪瓦茨的愛好就有點不太好了,據(jù)說這名中鋒在中場休息的時候總是一個人躲在更衣室里“吞云吐霧”,雖然沒有人看到過,但是迪瓦茨每次從更衣室里走出來都有一股煙味,似乎證實了這個說法。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