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韋杭)9月10日是第三個“世界預防自殺日”。8日,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費立鵬博士呼吁媒體:在報道自殺時應極其慎重,否則容易引起不良影響。
費立鵬博士從1994年起就開始關注中國有自殺傾向的高危人群,并致力于這方面的工作。他說,大家都知道SARS是可以傳染的,卻很少
有人知道自殺也可以傳染。自殺的傳染不是通過細菌,而有可能通過傳媒的報道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染。所以,媒體在自殺預防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國際研究表明,以下情況會增加讀者和觀眾的自殺率:名人自殺的大肆報道;自殺事件報道的不斷增加;詳盡報道一個特殊的死亡或在很多新聞中報道同一個自殺事件;將自殺報道作為頭版頭條或頭條新聞播報;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形式報道特殊的自殺死亡,如“昨天一名大學生自殺身亡!”“10歲男孩因考分低自殺!”
費立鵬解釋,當媒體不經(jīng)意地多次大篇幅報道自殺時,讀者和觀眾可能因此出現(xiàn)模仿性自殺行為,其中尤以青少年群體表現(xiàn)更加明顯。自殺的具體方法報道得越詳細,危險越大。據(jù)了解,張國榮自殺當天,就有6人也以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建議:媒體在描述死者時最好不要說“自殺成功”,而用“自殺死亡”或“××去世”。因為,對于自殺,一個人都太多了。對名人自殺的報道不要過于宣傳死亡方式,也不要將自殺事件報道成是人們面臨重大困惑所采取的惟一解脫方式。在比較多國自殺數(shù)據(jù)時,也要極其謹慎,最新的自殺死亡數(shù)據(jù)通常依國家地區(qū)不同而異,不同國家記錄死亡率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盲目比較會造成誤導。另外,不要過分渲染自殺給他人造成的影響。這樣做可能會讓有自殺傾向的人將自殺視為引起關注或報復他人的手段。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