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標價上千元的衣服,竟能以百余元的“超低價”賣出,這種實惠令消費者一頭霧水———建議零售價,誰忽悠誰近日,在一家日企
做翻譯的王女士向記者反映,她在臺東一家商場以128元的價格買了一件“歐王”牌男式襯衣,回家才發(fā)現襯衣標簽上標價886元,先是暗自慶幸
買了便宜貨,回頭一想又是“一頭霧水”,為什么價差如此大?
在青島讀大學的劉同學則感覺,在商場買衣服時經常碰到標價幾百塊的衣服,以不到百元的價格出售,一看實惠劃算,通常他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不過小劉也有點疑惑,這種售賣究竟算打折還是欺詐?
“建議價”服裝最多
昨日,記者帶著這兩位消費者的疑問走訪了島城的幾家商場,發(fā)現這種標價在服裝產品里最經常出現!按蟪曩e”、“清倉大處理”到處可見,有的甚至寫著“0.5折起”。而兩位市民所反映的“高標價”,一般被廠商叫做“建議零售價”或“全國統一零售價”。
一家大商場的員工告訴記者,現在他們經銷的此類商品標注折扣價,一般是為資金周轉的返季商品,平時都是按照吊牌標價銷售。
在臺東一家小的服裝商場記者看到,很多看似挺像名牌的服裝,比如什么“王牌車”、“鱷魚王”,售價都不超百元,但衣服標簽的標價卻高的驚人。當記者問起“建議零售價”為何與售價相差甚遠的時候,售貨服務員解釋“這是策略!”緊接著警惕地說:“你不要看那個標價了,看我們的打折價,只要衣服合適就好了。”
“建議價”實為促銷
一位服裝代理商告訴記者,“建議零售價”原是廠家根據產品的成本、質量、銷量、品牌和技術含量的價值,同時權衡商家應得的利潤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按一定的公式套算得出來的,它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商家擅自抬高商品零售價格,維護產品的品牌形象,是為消費者提供購物參考價格的一種良好的舉動。但是現在的“建議零售價”有的是廠家直接做好的標簽,有的則是商家后期印制的,純屬一種商業(yè)促銷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消費者。
“建議價”涉嫌欺詐
天華律師事務所的劉律師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很多商家從廠家拿過商品來以后放棄一部分利潤,讓利給消費者,促銷、甩賣行為是正常的。但是建議零售價的標注未必正確,有的確實標得太高了,這就給商家提供了一個誤導消費者的條件,商家充分利用了消費者的虛榮心在大打折扣上下功夫。
目前國家出臺的有關經濟法規(guī)中并沒有“建議零售價”這個概念。但是,在沒有根據和無從比較的情況下,折扣幅度與實際不符,使用誤導性的語言和計量單位,虛構降價或虛假標價,都是帶有欺詐性質的。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可以向工商、物價部門投訴,可以認定此次購買行為無效,要求返還所付金額。
“貨比三家”防忽悠
劉律師同時提醒消費者,“建議零售價”等這些標價方式的出現,確實曾為消費者帶來不少方便與實惠,尤其是對那些不甚了解行情的消費者,讓他們在購物時心里多了些底,然而,目前,這些虛高標價的無序和泛濫,已改變了其原有的作用。這些虛高標價多出自一些不正規(guī)的生產廠家,其目的是通過提供這種手段讓消費者感覺買到了便宜貨。因此消費者在購物時,要多轉轉,“貨比三家”,不要被“建議零售價”忽悠了你!劉蘭星
李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