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鐘先生去年購買了一扇防盜門。今年4月中旬,因把手不靈,他打電話給賣門的商家“萬安門業(yè)”,請人雙休日上門修理。對方答應盡量安排時間。此后的兩個雙休日,鐘先生一直守在家里等候,但沒人上門。 修理人員又承諾,五一節(jié)日期間會上門修理。鐘先生取消了外出旅游
計劃,但連著7天,沒見修理人員的影子。此后的一個雙休日,修理人員再度失約。鐘先生捺不住了,要求“萬安門業(yè)”賠償時間損失350元。 對這起投訴,“萬安門業(yè)”覺得無法律依據(jù)。鐘先生與商家的爭執(zhí)持續(xù)了很久。近日,在調(diào)解下,“萬安門業(yè)”最終向鐘先生賠償了350元的時間損失費。 在消費過程中,時間白白受損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航班誤點,乘客被困機場;銀行柜員機因故障“吞”卡……法律界人士表示,我國現(xiàn)階段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主要還是立足于賠償直接的、物質(zhì)的損失,對于一些無形的損失賠償,還是一片空白(精神損害賠償已有突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間等無形損失,也必將確立起賠償制度。陳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