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遠征軍與盟軍 |
   二戰(zhàn)期間,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征戰(zhàn)千里,痛擊日軍,揚我民族威武。但是,它在戰(zhàn)略上和戰(zhàn)場上的一個失算是,漏掉了一個加強的日軍第56師團,恰恰是
這個師團出其不意突破遠征軍側冀并席卷了整個后方,導致整個遠征軍的全面崩潰。    英軍送來錯誤情報
   具體情況是,當東路日軍攻克緬甸和邦后,一部西進占領東枝,主力繼續(xù)北上,孤軍奮進,以期前出我遠征軍主力后方。此刻英軍送來錯誤情報,說西線皎勃東(喬克巴當)西南發(fā)現3000名日軍,防線有被撕裂的危險,在史迪威、羅卓英的嚴令下,原定用于補救東線危機的新編第38師和第96師以及200師主力之一部緊急西調,這一調動正好與戰(zhàn)場情形相反。皎勃東撲空后,疲于奔命的中國軍隊再掉頭東進,已經來回折騰了500公里,且耽擱了三天時間。
   第200師再全力東進,來爭東枝,通過夜戰(zhàn)一舉拿下該城,正準備向和邦攻擊前進,解除中國遠征軍后路被斷之危局。這時史迪威和羅卓英連續(xù)四次下令:攻下東枝后,除留下第200師繼續(xù)進攻和邦、萊林一線外,第5軍直屬部隊和正在向東集結準備跟進的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轉向,進行“曼德勒會戰(zhàn)”。史迪威、羅卓英在這緊急關頭的兩次錯誤調動正好與戰(zhàn)場形勢的實際情況南轅北轍,從而鑄成大錯。
   中國統(tǒng)帥部過于輕敵
   史迪威方案的錯誤之一是中國最高統(tǒng)帥部過于輕敵,蔣介石對當時中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一般估計是三個師抵一個日軍精銳師團。這一估計未必準確。實際作戰(zhàn)中,東線的甘麗初第6軍兩個師根本擋不住日軍第56師團進攻,根據昆侖關戰(zhàn)役經驗和同古作戰(zhàn)經歷,只有像最精銳的機械化第200師那樣的部隊,才能三個師對付一個日本師團,一般裝備的部隊,六七個師也不一定抵得上日軍一個師團的戰(zhàn)斗力,更何況第6軍分散兵力、逐次投入使用都屬于兵家之大忌。因此,如果情況像原先估計的那樣,只有第55和第33兩個日軍師團在緬甸登陸,那么殲滅登陸日軍、收復仰光的計劃還可以嘗試一下。但出乎意料的是日軍在緬甸投入了第33、55、18、56共四個精銳師團外加一個第5飛行師團,且不論戰(zhàn)略戰(zhàn)術日軍高出一籌、關鍵的戰(zhàn)場制空權也在對方手里,單憑地面部隊實力,就是全部遠征軍的裝備都達到機械化第200師的水平,還需增加3個師,方能與敵持平(不考慮制空權問題),可見遠征軍的作戰(zhàn)計劃已經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
   可以避免的結果
   事后來看,第一次入緬作戰(zhàn)如果不犯戰(zhàn)略和戰(zhàn)場判斷之錯誤,在日軍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已經增援上來后,及時按杜聿明方案進行戰(zhàn)場調整,中國遠征軍三個軍同日軍三個師團在密支那、八莫、昔卜、東枝、景棟之線形成對峙是合理的結局,消滅登陸之敵攻占仰光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全軍潰敗至國境內、同日軍在怒江對峙的結果卻是可以避免的。
   宋希濂將軍在《遠征軍在滇西的整訓和反攻》一文中透露:“當時重慶軍委會軍令部對于敵情有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認為沿著滇緬公路東進的日軍,只是敵人為了實行追擊任務而臨時編成的一個快速部隊,最多不過二三千人,孤軍深入,不能持久!倍鴮嶋H上,突破東線側翼向我后方突進的是得到航空、坦克、重炮、汽車部隊加強的第56師團,人數在1.5萬至2萬之間。因日軍保密措施做得成功,我最高統(tǒng)帥部直至5月28日才弄清楚,造成東線崩潰的是日軍一個加強師團,不是兩三千人的騷擾部隊。
   杜聿明也承認:“我的最大責任是1942年4月19日未與史迪威、羅卓英徹底鬧翻,未能獨斷專行,下令第五軍全部向棠吉(東枝)集中!币淮麑⒔K因一念之差,飲恨終身。倪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