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彥(北京科技大學學生生于80后)
編者按:本報3月24日針對“郭敬明《文化訪談錄》”事件刊出《娛樂至死“的偶像作家們》的評論,引起了讀者激烈爭論,北京科技大學一位學生寫信來為郭敬明及”80后“鳴不平。本版編輯特刊登此文,提供公開討論的平臺,鼓勵”80后“一代闡明自己的價值觀。
我不是郭敬明迷,我也不是評論家,只是一名平凡的學生,但看過近日《新京報》對“文化訪談錄”采訪郭敬明事件的評論,我忍不住有話要說,代表那些被貶為“道德出現(xiàn)問題”的年輕FANS,因為我也曾經(jīng)是他們中的一員。
略看了一下有關郭敬明的《文化訪談錄》和相應一些評論文章,我很懷疑某些前輩提出的價值觀取向的理論。原因有二:
其一,世間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我們又怎能輕易就判斷任何抄襲都是道德低下的表現(xiàn)?一篇文章不僅包括文章結(jié)構(gòu)、場景,作者個人的語言功底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關鍵因素。在郭敬明涉嫌抄襲的小說《夢》中,女主角與她的朋友們形象如此逼真,不能否認是文字的力量使他們的性格變得鮮活。
抄襲案原告莊羽的文章構(gòu)思巧妙,情節(jié)引人,可是為何她的《圈》沒有走紅而《夢》卻深入人心?一個同學曾對我說,看《夢》的時候哭了好久,那種流水般的文字把感情宣泄得恰到好處。
郭敬明在文學界內(nèi)違反了規(guī)則,他承認了道歉了我們便原諒他,就像歌曲的翻唱一樣,不同的歌手演繹出不同的版本,觀眾最有發(fā)言權評判誰的音色最動人。我們迷郭不是因為他英俊瀟灑,我們只是出于對優(yōu)秀作者的景仰。秤在心中,我們的價值觀是公平,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在條條框框中接受被安排好的所謂正統(tǒng)英雄。
其二,我們知道文學翻版(“翻版”為作者原話,編者注)問題存在已久,一直是文學界及社會爭執(zhí)不休的一個焦點,這次的事件只是發(fā)生在近期的眾多翻版事件之一,我們可以討論事情本身,沒必要專門針對郭敬明大做文章。而看《文化訪談錄》節(jié)目現(xiàn)場,充滿了針對性的尖銳問題,令眾多觀眾都難掩氣憤。既然節(jié)目安排已經(jīng)提前敲定,就應照原計劃進行;如果要改換內(nèi)容,尤其是嘉賓申明不愿接受的采訪范圍,便應跟嘉賓溝通以達成合作目的!段幕返倪@種做法,除了欺騙與商業(yè)牟利,我們看不出任何對文學的尊重與對價值觀的思考。
如果正如主持人所說,抄襲文章構(gòu)思便超越了“道德最基本的底線”,那這樣靠欺騙來做節(jié)目是不是更不道德呢?難道文學者的道德要求和商家的道德要求還有差異嗎?
《文化》主持人馬東這樣聲明:“我37歲,你22歲,我明顯感到我們有很多價值觀念是不一樣的。”其實對一篇文章的稱贊,對一個人的夸獎,又有多少涉及到價值觀這個人生話題呢?
以偏概全的判斷也許就是兩代人之間難以溝通的障礙。很多時候,是長輩們以年齡劃分出等級,再判定幼者的少不懂事。我相信,我們80年代出生的孩子們并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無知者無畏。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