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百萬寶貝》《孔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均以現實電影手法為小人物立傳。
作者:亓昕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一個熱愛拳擊的酒館女
招待,一個世界聞名的飛行大亨,兩人在什么場合可以成為對手?奧斯卡頒獎典禮。其結果許多人都知道了:《百萬寶貝》戰(zhàn)勝了《飛行者》。小人物壓倒大英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再看今年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影片《孔雀》,那里面有三個特殊道具:姐姐的蔚藍降落傘、哥哥的求愛向日葵、弟弟的裸體女生速寫……它們與青春里那一點奄奄一息的愿望有關。這愿望,也屬于三個小人物。
還有《看車人的七月》以及《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近一兩年來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影片,都在講述小人物的生活。即使《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得益于大師茨威格,它說的同樣是一個小人物卑微的愛情。
小人物,他們不會在歷史中留下印記,仿佛他們的生活再怎么波瀾激蕩,總是欠缺那種被注目、被記錄的莊嚴。所幸,電影記錄了他們:他們的感傷,他們的夢想,他們的愛情,他們生活靜謐處的震顫。
在電影里,他們獲得了審美意義上的價值,同時也是生存意義上的尊嚴。
在這些影片所描繪的小人物生活中,我們同時看到中國電影的另外一種表達,這種表達區(qū)別于《紅高粱》式的“沉疴”,也不同于《臥虎藏龍》的人心江湖,而是一種更具東方特色的、絮語般的平靜陳述。
在這種陳述里,宏大的歷史背景被揉碎,深刻的時代劃痕被修補,成為某個小人物的心靈紋身,剩下的只是對人性本身的探詢,以及對生活本身的敬畏。
這是中國電影的另一條通道,更是世界電影的回歸之途。一如轟動歐洲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不是一個音樂家的閃亮生活,而恰恰是一個被音樂拋棄、轉而在普通生活中尋找人生意義的歷程——當歷史在文明進程中窮盡,當英雄在平庸年代隕落,當東西方文化在交融中共存,惟獨生活是我們最后的方舟。
而小人物,如你我般的小人物,即便是茶杯里的風波,也是一種命運的跌宕,甚至是一代人物的歷史,一截歷史的筋骨。
我們如此,電影也是如此。
《亞瑟王》、《亞歷山大大帝》,這些史詩英雄不是越拍越糟,而是他們本在生活之外,對于他們,觀眾只想獲得感官的另一種刺激,但對于生活,有什么是什么,沒有要求,多得的就是欣喜。
最后,回到《孔雀》里那一場雨戲:剛剛礅好的煤餅被突來的大雨沖刷,黑的煤泥順雨流走。生活是狂流,裹挾一切,包括藝術。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