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普華永道一份名為《2004年中國不良資產投資者調查》的報告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報告指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不良資產市場興趣濃厚,至少預留了一百億到一百五十億美元在未來三年內投資中國不良資產市場。
中國人觀念中的“燙手山芋”變
成了海外投資者眼中的“搶手貨”。
事實上,外資對中國的不良資產一直持熱衷態(tài)度。據(jù)統(tǒng)計,一九九九年至二○○四年九月,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已經(jīng)宣布處置了一百四十五億美元的壞賬,而其中的巨型資產包多為海外投資者購得。
海外投資者們對中國不良資產表現(xiàn)出的過分熱情,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中間是否暗藏玄機?是否是外資設下的“美麗陷阱”?
中國銀監(jiān)會政策法規(guī)部創(chuàng)新業(yè)務處處長尹龍表示,一百五十億美元外資進入不良資產市場是受政策歡迎的,但其中的目的卻值得思考。
如果外資金融機構能夠幫助中國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風險體系和價格發(fā)現(xiàn)機制更加完善,這對銀行改革大有好處,但如果外資只是沖著“打包拍賣”而來,“買來就轉手賣掉”,這對中國不良資產的處置是沒有什么好處可言的。
在外資參與不良資產處置的效果上,也有很多人予以質疑。中國不良資產形成和存在方式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外資機構遠道而來,除了有雄厚的資金基礎之外,對相關背景不甚了解,很可能“水土不服”。而事實也證明,外資已經(jīng)著手進行的處置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不僅如此,有專家擔心,讓外資參與國內不良資產的處置,除了經(jīng)濟賬不劃算外,更大的隱患是可能因此危及中國的金融安全。因為不良資產處置涉及中國金融業(yè)許多的商業(yè)機密,通過不良資產處置業(yè)務,外資銀行很可能獲得大量中國金融業(yè)的商業(yè)機密。中國難道就不能自己處置好不良資產嗎?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等四大專業(yè)資產管理公司在干什么?人們不禁要問。
而來自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聲音也顯得很無奈――時間和成本壓力太大了。信達公司前總裁朱登山此前就表示,國家要求信達在二○○五年底前把來自中行和建行的兩千七百八十七億元不良貸款全部批發(fā),而信達每天需向國家支付再貸款的利息達六百多萬元。既要保證一定的回收率,還要承擔相應成本,使得資產管理公司不得不選擇將不良資產出售給外資。
據(jù)悉,中國目前擁有大約五千億美元的不良資產。單純依靠四家公司處理如此龐大的不良資產,顯然不太現(xiàn)實。因此,有專家建議,應建立地方政府級的和民間性質的資產處置公司,引進競爭機制,建立一個市場化、機制靈活的資產處置行業(yè),并大力推進不良資產證券化。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