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意識可謂汽車社會來臨后,人們應該具備的“本能”,但它應該是通過循序漸進的理性教育,逐漸形成的對規(guī)則意識的敬畏,而非通過對慘劇駭人的恐怖場景的展示,讓人們產(chǎn)生恐懼。
所以,當北京市通州區(qū)一名小學生看過交通安全宣傳片中的交通慘劇場景后,發(fā)“高燒”不止,“做夢時還喊著害怕
,吃了1周藥才逐漸恢復。”(12月17日《新京報》)這樣“膽小”的小學生也許不多,卻足以“提醒”我們的交通安全教育者,要改變目前過分追求生動化、案例化的宣傳方式:把“那些燒焦的尸體”、“被汽車軋得腦袋都沒有了的孩子”的慘劇現(xiàn)場畫面剪掉。這樣雖然不符合多媒體、生動化的傳播時尚,“宣傳效果”也許會打一些折扣,但這絕非對交通事故危害的遮掩,而是避免觀眾受到恐怖傷害和維護慘劇中犧牲者尊嚴的必需。
現(xiàn)代影像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們能夠保存、傳播災難場景,但影像化的災難場景卻非可以反復觀瞻的災難電影,后者中并沒有真實生命的傷害。在交通事故這種現(xiàn)代災難中,人的生命不僅會被損害,還可能出現(xiàn)“尸體被燒焦”、“被汽車軋掉腦袋”等人的尊嚴被扭曲的慘劇。這樣的慘劇在傳播給公眾前,必須進行技術處理和內(nèi)容編輯,盡量“恢復”受難者作為人的尊嚴。這已是災難新聞傳播的基本的價值觀,它當然應該適用于交通安全教育。
當然,每年造成10多萬人喪生的交通事故悲劇,確實是鮮血換來的沉重教訓,是交通安全教育最生動也是最沉重的“教材”。但這種把“生命打碎了給人看”的“悲劇教材”,并不是要訴求于慘劇中可怕場景的強烈刺激,而是通過甚至是很小的疏忽就可能奪去寶貴生命的展示,讓人尊重和重視自己和他人生命,進而形成對規(guī)則意識的敬畏。安全教育不應該是“恐懼教育”,不是要嚇唬孩子,是要教給孩子們?nèi)绾巫袷匾?guī)則和應對意外情況,鼓勵孩子們勇敢面對一切。
“忍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現(xiàn)代影像技術對可怕災難場景赤裸裸地反復傳播,其實是對受害者的尊嚴的忽視。雖然他們已經(jīng)逝去,但他們的尊嚴權利顯然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而恐怖的事物對人的刺激在經(jīng)過一定時間后讓人產(chǎn)生適應性心理,在細節(jié)化的真實的災難場景反復刺激下,人們慢慢就會形成類似欣賞災難電影一樣的“戲劇化思維”,就像歷史上一些人靠公開展示死刑以儆效尤一樣,它隱含的對災難的冷漠和對災難的旁觀者心態(tài),正是展現(xiàn)駭人場景的恐怖式安全教育的危險之處。(李萬剛)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