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檢查一下,在貌似開放多樣化的表象之下,我們還有多少種未及開放的僵硬思想,要向健康、個性化、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未來邁進,這將是一種隱形障礙
我相信對于北大來說,這是一條很小的新聞: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一位女博士當上了西班牙某橄欖油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形象代言人。然而,卻引來眾多報道和討論,標
題千篇一律:“北大女博士擔任形象代言人”,煞是惹眼,焦點無非是女博士“該不該”和“能不能”的問題。
無論怎么討論,贏家都是那家橄欖油生產商。將形象代言人的選擇范圍圈定在清華北大并最后選中了女博士,真是深諳中國人的社會觀念和思維習慣。
有人說這是進步:11年前,北大女生曾經向剛剛興起的選美說不;11年后的今天,北大女生竟然在校園之外擔任產品的形象代言人,足見觀念變化之巨大。
只是在變化的底下,我們仍能看見僵化與偏見的陰影。
“北大女博士擔任形象代言人”的新聞,也讓我們想起去年“北大才子賣肉”的舊事,它們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職業(yè)有高低貴賤之分,人生道路應該朝同一方向而不變,否則就等同于失敗和怪異。某類人只應該做一些事而不能做另外一些,不是因為其個性特點或才能使然,而是因為出身門第、天生相貌或教育經歷。
看來,僵化仍左右著社會普遍觀念和人們思維習慣。老年人參加高考、讀大學近年屢見報端,只因為我們一面談論終身教育,一面在頭腦中認定,高考只是孩子們的事,結果是考的和看的人都帶點表演意味,沒了平常心;女子一入了大學,似乎便不宜再拋頭露臉去選美,選美者若能拿出一張大學文憑便是自抬身價的好手段———以致有人不憚冒著被戳穿的風險睜著眼睛說謊;最近一檔談論中學生早戀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問起如果孩子身邊有“染黃頭發(fā)、戴耳環(huán)”的女友怎么辦時,幾個剛才還表示開通的家長馬上表示“不行,要制止的”———染了頭發(fā)是否就有很壞的品質,似乎沒人質疑;女博士做了代言人,馬上被譏諷為“讀到博士還能漂亮到哪兒去”,而她自己則忙著聲明:女博士也不都是刻板木訥、眼神呆滯的,也愛美,當形象代言人不過是“副業(yè)”,收入只是象征性的,主要為了推廣健康生活理念……
問題是,女博士為什么不能去做形象代言人?這樣一個插曲,也許會為她的人生打開另一扇窗,帶來另一些可能性。沒有人生來就是博士,也沒有人注定要成為形象代言人。除了非法違紀、有悖道德規(guī)范或損害他人利益,一個公民是可以做任何事的,只要她愿意。北大女生固然不必如11年前那樣拒斥選美,秀了美色也不必用來證明什么。即使是在賣肉謀生,或者憑著美貌形象賺錢,高等教育背景應該仍存在他或她的頭腦和表情中的,就能讓他們受益無窮。
除非,這高等教育,不過是一堆每過幾年就被徹底更新的專業(yè)名詞;才子們的成長過程,就只有死記硬背、機械應試,并不涉及思維訓練和情商培養(yǎng)———而這,正是現(xiàn)實教育制度的致命傷。眼下,我們最可悲哀的不是人才的浪費,而是受了多年教育之后,人們依然不能擁有與其專業(yè)技能相應的健康人格和民主法治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yǎng)、環(huán)境意識、終身學習能力種種。
觀念的樊籬就是人生的樊籬、社會發(fā)展的樊籬。不妨檢查一下,在貌似開放多樣化的表象之下,我們還有多少種未及開放的僵硬思想,習慣著多年來形成的僵化、單一、非黑即白的邏輯方式?要向健康、個性化、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未來邁進,這將是一種隱形障礙。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