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人士寄來“鎮(zhèn)館之寶”
8月17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收到一封未署名的平信,這封郵戳顯示8月16日發(fā)自南京市挹江門的沉甸甸的信件中,裝著一本殘缺不全的舊書《陷京三日記》和11位前國民政府要員閱讀該書后譴責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手稿”。(本報于8月18日予以報道)
經(jīng)江蘇省收藏家協(xié)會秘書長章義平初步鑒定,從紙張及內(nèi)容上看,認為是原件。
此事令史學界十分振奮。因為迄今為止沒有國民黨對南京大屠殺歷史表態(tài)的史料,日本右翼一直聲稱,南京大屠殺歷史是抗戰(zhàn)后中國人杜撰的,1937年至1938年時期的國民黨根本都不知道有此事件。也就是說,一旦這些物件的真實性得到證實,將是對日本右翼妄圖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有力回擊。
“極有可能是國家一級文物,而且是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蹦暇┐笸罋⑹费芯繒睍L孟國祥這樣預言。
兩大疑團
然而,在進一步確認史料的過程中,一些疑團也伴隨著收到捐贈的欣喜。其中最大的疑團是,捐贈者有沒有可能搜集到這么多前國民政府要員的手稿?舊書《陷京三日記》為何沒有出版社及書號?
對神秘捐贈者身份的猜測,首先圈定在《陷京三日記》作者蔣公轂先生的后代身上。紀念館隨即與蔣公轂的兒媳、南京師范大學退休教師石明珠,蔣公轂的侄子、現(xiàn)居住上海的臺商蔣祖怡等人聯(lián)系。
他們均否認是捐贈者。但是他們對于60多年后蔣公轂的書籍亮相十分欣喜。應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邀請,蔣祖怡專程從上海趕來,與石明珠一起到該館,參與鑒定書籍和回顧歷史,解析疑團。
破解疑團
蔣祖怡和石明珠戴上老花鏡仔細辨認“手稿”,一致認為“是真的”。蔣祖怡看到殘缺的舊書說,是伯父蔣公轂當時在重慶自費出版的原本。他說,當時蔣公轂在安全區(qū)美國大使館(現(xiàn)在的西康賓館)內(nèi)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記日記,全憑一腔愛國熱情。
他的回憶對解疑起了極大的推動。首先確定了這11份手稿的來源和搜集的可能性。蔣祖怡回憶說,蔣公轂當時任南京野戰(zhàn)救護處副處長,與當時的救護處處長金誦盤負責城防救護工作,兩人的私交非同尋常。他說,伯父蔣公轂醫(yī)術精湛,當時的身份相當于國醫(yī),與前國民政府要員都有交往。而金誦盤與前國民政府要員很多都是同學,私交更是不一般。蔣祖怡說,伯父在重慶自費出版《陷京三日記》,出版后與金誦盤商量,給前國民政府要員閱讀。
其次,蔣祖怡看到殘缺的舊書說,是伯父蔣公轂當時在重慶自費出版的原本。朱成山興奮地說,“自費出版”解除了“該書沒有書號”的疑團。
11份手稿:可能是為再版作序
朱成山說,這兩點回憶對證實史料具有極大的突破。目前該書有三個版本,一是該版本,二是后來蔣復聰(蔣公轂的弟弟)1981年在臺灣為該書重新出版,三是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全文摘錄。目前,后兩個版本的內(nèi)容完全一樣。而此次捐贈的這本舊書的版本上,用鋼筆注明25處改動,如“資財”改成“經(jīng)費”,“得便搜集”改成“看到有”,這些改動非常到位,也為證實史料帶來了新思路:有可能是當時為了找一家正規(guī)的出版社再版該書,然后搜集了11位國民黨政要的手跡作序和跋,并且作了改動,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直到他1943年去世也未能如愿。這位擁有該書和手跡的捐贈者,也有可能是當時的出版商或者編輯人員的后代。
朱成山激動地說,如證實,紀念館一定根據(jù)這25處改動進行再版,完成愛國人士的遺愿。
期待神秘人現(xiàn)身
這些天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直在尋找捐贈者。因為他(她)的現(xiàn)身不僅是最終確認史料身份和價值最具說服力的證明,同時也能牽出一段鮮為人知的重要歷史。
據(jù)該館館長朱成山介紹說,接到信后立即做了兩方面的尋找。一是直接與挹江門郵局聯(lián)系,他們找到當時分撿信件的工作人員,確定是從該郵局寄出的,但此外再無線索;二是根據(jù)“時代超市南京店”的信封找到該店,但了解到,該店的會員當時有1萬多戶。
全如大海撈針!朱館長希望本報繼續(xù)呼吁神秘捐贈者現(xiàn)身,他說,他(她)在信封上“獻給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字樣表現(xiàn)出對該館的信任,也希望他(她)繼續(xù)本著尊重歷史、教育后人的歷史責任感盡快現(xiàn)身,填補這段史料的空白,回擊日本右翼勢力。
(新華日報/沈崢嶸)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