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ㄓ浾邉s
實習生王慧)有人撿餐桌上吃剩的魚骨拼繪名畫,這可不是個笑話,住在天河石牌村中的劉惠榮女士一直在默默創(chuàng)作她的魚骨畫。至今,她耗時兩年用上萬片細碎的魚骨拼出了《清明上河圖》的局部。
年過五旬的劉惠榮住處藏在石牌村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一幢村民的自建樓。她把記者領(lǐng)上5
樓的小房間后,小心翼翼地用刀片劃開畫框外的報紙,一幅精美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就展現(xiàn)在記者面前,畫中的人物、風景栩栩如生,線條細膩。乍一看,記者很難辨清畫是用什么原料拼繪成的。劉惠榮告訴記者,大大小小的線條、色塊其實都是魚骨頭,在這幅畫上,足足沾了上萬塊細碎的魚骨頭。
據(jù)了解,劉惠榮早年是河南一家中學的美術(shù)老師。1988年后,她偶然受啟發(fā)迷上了用魚骨頭來作畫。因為覺得南方魚種豐富,不用為作畫原料發(fā)愁,于是1994年她來到了廣州?痛、康樂村直到現(xiàn)在的石牌村,她一直租房居住,生活簡單,一心作畫。
劉惠榮說,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她和幾名熱心的助手走上街頭,跟餐廳老板打招呼收集客人吃剩的魚骨頭,再腥再臭也不怕,能拿回屋里就是寶貝。用弄到的魚骨頭拼繪成畫前,劉惠榮會用化學藥品浸泡魚骨,除去脂肪以免被蟲蛀。據(jù)介紹,魚骨頭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用處,如魚尾骨,截成一段一段后,粘在畫布上便成了琉璃瓦;相對粗長一點的魚肋骨,可以做成船槳或者樹干;細微如毛發(fā)的小骨,則可排列成水中蕩漾的波浪……每次動手前,劉惠榮都要對著一堆魚骨頭苦思冥想,考慮如何讓一塊塊骨頭在畫面上“對號入座”。
劉惠榮說,這些年來她“隱居”在廣州的城中村里,創(chuàng)作了近300幅魚骨畫。這些畫她視若珍寶,既不出售盈利也不送給朋友。她說,在自己百年之前,如果一些專業(yè)博物館有興趣,她愿贈送給它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