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文著王鐸校注
贓官巷
自從小飲貪泉水,留得佳名說到今(256)。豈料后來成故事,一宵動擲萬黃金(257)。
寧陽路俗稱“贓官巷”(258)。清社既屋,官吏糜集于是(25
9),人士鄙之,故以此名。但清代最嚴(yán)貪墨(260),末葉法頹(261),而貪者多不過數(shù)十萬。前數(shù)年,軍閥縱恣,動逾千萬,司空見慣,亦不以為怪也(262)。注釋:
(256)貪泉,說的是晉代吳隱之被朝廷任命為廣州刺史之后,在上任途中,于離州二十里的石門之地,遇一貪泉。當(dāng)?shù)厝藢λf,凡飲此泉者,即使是廉士,也會變成貪官。吳隱之不信,遂飲此泉,并作詩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眳请[之上任后,為了改變這種世俗的看法,愈加清廉,以身作則。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還有“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的說法。此兩句是稱贊歷史上吳隱之的佳名,以襯托后來清朝官吏和北洋軍閥腐敗。
(257)清末官吏揮金如土,即使是清帝遜位之后,一些達官貴人躲避青島時,仍舊習(xí)不改。這兩句是詩人對于移居青島的清廷遺老遺少的鞭笞和譏諷。
(258)所謂“贓官巷”是指現(xiàn)在靠近青島火車站的寧陽路。在德國占領(lǐng)青島初期,此地空曠,無地名。等到1912年,清代遺老遺少在這里大肆造屋居住的時候,他們便以“清官巷”自詡。后來,市民嘲笑其昏庸愚蠢,即紛紛以“贓官巷”戲稱之。時間長了,“贓官巷”不脛而走,遂被一些書籍記錄了下來。在1928年編纂的《膠澳志》中,我們還能找到“贓官巷”的名稱。然清代大書法家王綬卻很有反叛精神,當(dāng)他得知自己身處“贓官巷”而被人唾罵之時,竟毅然搬出了該巷,并在陵縣路上自建了一座“寄廬”,以示清高。
(259)糜集,聚集。
(260)最嚴(yán)貪墨,對于貪官和酷吏管束很嚴(yán)格。貪墨,貪官和酷吏。
(261)末葉,指清代后期。法頹,法度頹廢。
(262)這里是詩人對于北洋軍閥禍國殃民的一種激憤之詞。
上圖:舊時“贓官巷”寧陽路現(xiàn)貌。(《青島早報》)
(特約編輯:袁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