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莊
20世紀(jì)30年代青島的東部還是一片莊稼地,順著湛山大路東去,經(jīng)過湛山村、浮山所蜿蜒的土石公路,再跨過一條清水小河,不遠處的路南是丁家莊,路北就是辛家莊,這個遠離鬧市的村莊原來約四百多戶人家,祖輩相承耕作、下海
。
進村有一座三四米寬的石板橋跨過路邊水溝連接上公路。村里有條南北走向的胡同伸向北坡,兩旁有燒鍋(賣酒的)、煙糖日用雜物的小鋪。村舍坐北朝南、東西成排。村東頭有座兩米高的“三官司廟”供奉關(guān)老爺,周倉和關(guān)平站在兩旁,人們出遠門前常常來到這里燒香磕拜企求一路平安。東頭崖下的小溪邊有一個“泉眼”,整年流水不斷,味甘適口,是村里人家飲水之源。順公路北轉(zhuǎn)是麥島,北面是“小窯”(逍遙)“大窯”(大堯)二村。
順石板橋進村,橋右側(cè)毗連幾戶人家,盡東頭是辛兆順家,他老嬤嬤不識字,是個小腳女人,沒有到過青島,只聽別人說那里怎么怎么好,住洋樓、聽洋戲、帶眼鏡、穿洋卷(過去稱穿著皮鞋踢人叫“卷人”)。辛兆順有三間正屋和東廂房,還有個攆糞肥田的豬圈,豬養(yǎng)大了可以送到集上買換點錢以補貼家用。辛兆順的大兒子叫克勤,18歲就娶了媳婦;小兒子叫克儉,16歲撒下媒柬未婚。辛家莊離山東頭村很近,山東頭村石匠多,辛兆順常年在青島承攬石方工程和石匠活兒,不算很忙卻也不閑。有一年辛兆順攬了項工程領(lǐng)著石匠到黃埠修水源地,他的兒子也跟著去干活,覺得在工地上能吃著香噴噴的大米飯,簡直就像神仙般的日子,因為平日在家里只能吃地瓜干就咸菜。辛兆順干這活兒沒幾年成了內(nèi)行,平時他到青島營造(建筑)商家找活兒的時候總騎著一輛老牌“ G”牌自行車來回,很是辛苦。家里有薄田約二畝,主要靠家人耕作,有空的時候還個趕小海弄點鮮貨換換口味,再不就曬干當(dāng)過節(jié)的菜。又過了幾年,大兒子克勤每天清早往來青島給村里拉大糞作肥料;二兒子克儉本來在東鎮(zhèn)一家鐵工廠干活兒,后來工廠倒閉失了業(yè),隨著一個當(dāng)兵的把兄弟去當(dāng)了海軍士兵。
解放后,村東面建立了青島工人療養(yǎng)院,車水馬龍過往的人多了。又過了幾年,因村里的人口不斷增加,于是在村北頭新開辟了房基地蓋房。住在這里的辛成昌長得虎背熊腰,但為人誠實隨和,他原先也在東鎮(zhèn)一家鐵工廠干活,工廠倒閉后去了一家針織廠當(dāng)染色工。辛成昌是共產(chǎn)黨員,干起活來真是牛勁,多次被廠里評為先進工作者。他曾當(dāng)過工段長,以后年歲不饒人,就換了個崗位當(dāng)倉庫保管員。辛成昌很喜歡干吃豬頭肉,有一次和同事們打賭看一次到底能吃多少,先是一斤,然后半斤半斤地加,加到兩斤時他終于撐不住告饒了。平時同事們?nèi)ニ液染,下酒的菜也是豬頭肉,但沒有人敢和他比著吃。
又過了幾年,村西面搭起了好大的棚廈,村里有了自己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村民們再也不用專門到浮山所去趕集了。進入20世紀(jì)80年代,在村西頭路北先是蓋起了高高的遠洋公司大樓,然后是村東北洼地原先那個“泉眼”的周邊蓋上了排排新居民樓……在向城市化邁進的過和中,老辛家莊就要變成歷史名詞了!(注:作者系中國紡織工人療養(yǎng)院高級會計師)(明日請看“華光村”)
征集“老村莊”故事
要求作者以第三人稱著寫,在忠于史實的基礎(chǔ)上敘述青島老村莊的人情舊事。網(wǎng)上投稿請發(fā) z angj@qing daonews. com,來稿請寄“青島早報文娛部”。
辛家莊現(xiàn)貌。徐崇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