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南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抖男ⅰ酚绊懼袊鐣600多年,古人盛贊的這“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們今天可以做到的呢?“鹿乳奉親”可以勉強做到,“負(fù)米養(yǎng)親”“親嘗湯藥”“拾葚養(yǎng)親”“行傭供母”“打虎救父”“棄官尋母”等等,也許可以勉強做到。還有一些是我們絕對做不到的了,如“孝感動天”“埋兒得金”“懷橘遺親”“哭竹生筍”等等。有些我們咬咬牙也許能做到,但已是沒有必要了,如“嘗糞心憂”“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扇枕溫衾”“聞雷泣墓”“臥冰求鯉”“恣蚊飽血”“親滌溺器”等等。時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們未必能做;古人須做的,我們未必必須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們未必做得到。我們讀《二十四孝》,當(dāng)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并非看重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nèi)耸篱g還有“孝”之一字!
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釋也很簡單,“孝”就是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一種回報,叫做“慈烏反哺”:父母給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寧愿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你吃飽穿暖,所以你要照顧父母之溫飽;你在父母懷抱有三年時間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賴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中國文化是很“實際”的,現(xiàn)在又正是一個“實際”的社會,我們這社會的“孝心”,也該是很重的罷?我們在幾乎所有方面都講究一個“投資回報率”,為什么在“孝”字上就不愿意講呢?中國的很多青年人,很是羨慕美國的孩子,說他們很獨立,不必對父母那么“孝”,那么低聲下氣。但是他們忘記了一個事實:美國父母對子女的關(guān)愛在范圍上是有限的,而中國父母是無限的;美國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在時間上是有限的,而中國父母是無限的。以范圍上無限的關(guān)愛和時間上無限的照顧,中國父母換來了什么呢?很多時候換來的只是子女的“仇”與“恨”,輕一點的也是“冷漠”和“不理”。子女的理由也很簡單:誰要你這樣無限地關(guān)愛與照顧?誰曾要求你這樣無限地關(guān)愛與照顧?子女感到“厭煩”,父母又何必“自作多情”?這就是現(xiàn)代中國父母的尷尬處境:以廣大而無限的“慈”,換不來子女真誠而廣大的“孝”;收起這廣大而無限的“慈”,像美國父母那樣對待子女,又不心甘,F(xiàn)代中國年輕人的處境亦是同樣尷尬:很想擺脫父母廣大而無限的“慈”,擺脫這個重負(fù),卻又找不到美國孩子那樣讓自己完全徹底“獨立自主”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不愿意或者不能夠拿出真誠而廣大的“孝”回報父母,卻又不得不從父母那里得到太多,并因而略感“內(nèi)疚”。
當(dāng)然也有“不內(nèi)疚”的孩子,把父母的“溺愛”當(dāng)成“仇恨”,殺父母者有之,燒父母者有之,勒父母者亦有之。每每讀到這樣的報道,除了心寒,就是無限感慨于中國父母的兩難與中國子女的兩難。
至于我自己和我們這一代人,也是感覺一個“孝”字,有無限的辛酸。我們這些年屆不惑而又出生在鄉(xiāng)下的孩子,很多免不了是在“棍棒下”長大的!肮靼舫鲂⒆,溫室出逆子”,這是很多鄉(xiāng)下人依然信奉的真理。他們哪里知道,“棍棒下”長大的“孝子”,會有怎樣的內(nèi)心折磨:他們知道要盡自己的“孝心”,但他們已永遠不可能和父母“親密無間”地生活在一起;他們知道父母的難處,父母的“偉大”,但對父母的尊敬卻很難說是“發(fā)自內(nèi)心”。于是“孝”對于他們就變成一種責(zé)任———經(jīng)濟上與物質(zhì)上的責(zé)任。也算是一種“回報”罷:既然父母在你無論怎樣無理取鬧時都不曾遺棄你,你又何能忍心在父母年老之時遺棄他們;即使老邁的父母像兒時的你一樣無理取鬧,你也沒有理由遺棄他們的罷?———你似乎永遠找不出遺棄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