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APP

打開

解析高考作文“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 島城名家與高考生們一起寫作文

2020-07-08 10:50    青島早報

寫出時代

今年高考語文新高考I卷的作文主題為“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視角宏大,與時代主題共振。早報特別邀請島城資深語文教師和教育專家,從高考作文的立意與寫作方面進行解析。專家們一致認為,鮮明的主題便于考生能精準把握文章的立意,很難跑題;但高度統(tǒng)一的主題,也讓作文素材和寫作手法容易雷同,很難出彩。運用思辨思維,聯系實際,把自我成長放在家國情懷的大背景下,是分出高下的關鍵。

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 陳鷟

想跑題難想出彩亦難

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陳鷟對今年的高考作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今年全國新高考I卷作文題目緊密聯系了現實,中規(guī)中矩,沒有超出人們的估計,也很好理解,想跑題都難,但要寫出彩來也難,對考生的情思和文筆是一個考驗。

“如果我來寫這篇作文,我可能會在情感上著力,寫一篇記敘文。我會告訴大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家庭三代人都是醫(yī)生,其中90后孫女在爺爺和媽媽的鼓勵下到前線抗疫的故事,報道中的這個家庭就是我的一個鄰居。我把這家人‘移植’到我的身邊來,近距離地寫他們抗疫的故事。 ”陳鷟說。一方面寫媒體報道中爺爺、媽媽兩代醫(yī)生對第三代90后小醫(yī)生的鼓勵和90后小醫(yī)生的勇敢,寫媒體報道出來的他們的彼此通信等;一方面會以鄰居的視角,發(fā)現他們家徹夜不關的燈,窗簾上來回踱步的爺爺的身影,早起外出時媽媽的黑眼圈和淚痕等,以此告訴大家,其實面對疫情,誰都害怕,誰都擔心,都是血肉之軀。但作為醫(yī)護工作者,他們只給外人以堅強,給遠隔千里的親人以鼓勵。 “最后,我會和很多在家里隔離的小伙伴們交流我的發(fā)現,讓這個醫(yī)生世家的家門口每天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們送來的溫暖。在故事推進過程中,我會緊扣‘距離’和‘聯系’這兩個詞,一條明線寫他們一家三代之間的距離與聯系,一條暗線寫我們整個社會在疫情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聯系。 ”陳鷟說。除了情感方向,他認為這篇作文選擇對社會乃至對文化的思考,寫一篇議論文也可以,但這樣的一篇議論文要出彩,對一個中學生的要求可能更高,難度可能更大一些。

(青報全媒體記者 趙黎 王世鋒 郭菁荔 耿婷婷)

青島58中高三班主任、語文老師 丁旭東

作文主題扣緊“隔離不隔愛”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曝光后,青島第58中學高三語文老師、班主任丁旭東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丁旭東老師潛心研究語文教學多年,是青島市2020屆高三語文核心小組成員,參與了青島市模擬考試作文標準制定工作。

丁旭東認為,本次高考作文,從“疫情”這個大背景出發(fā),引導考生去思考“疫情期間的距離和聯系”這一對看似矛盾卻緊密相連的關系。材料中有很明確的提示,因安全的需要,在國家部署和全民努力下,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防疫距離”;又因為奉獻者們的努力而加強了人與人的聯系,這也是考生要反思的問題——人與人、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當然,文章的最后,還是要聯系具體現實,談一談如何融入到保持距離的安全和加強與社會、國家的聯系上。整體上說,隔離不隔愛是這次作文的總基調。本次作文不容易跑題,但個人認為寫得深刻、透過現象看本質、有思辨思維學會聯系現實談做法等因素應該會成為得高分的重點。

高考作文對于文本沒有任何要求,但丁旭東認為,可以利用演講稿等熟悉的形式展開寫作,處理得當,也算是發(fā)展等級里的創(chuàng)新。

(青報全媒體記者 周潔)

資深教育主編、青少年成長專家 蘭君

把自我成長融入家國情懷

高考首日,“含分量”最高的作文題目成為輿論最為關注的熱點和集體熱議的全民話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今年的高考作文題視角宏大,與當下的時代主題共振。 ”在資深教育主編、青少年成長專家蘭君看來,一個好的作文題目既要錨定當下現實,又要有家國情懷、人文關懷。疫情下的思考和價值重塑,每個考生為此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說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是一道開放大題。

“今年高考作文題主題明確,立意方面不存在多大難度,只要立意準確,不偏題,分數基本不會出現很低的情況。對考生來講,材料具有普適性,考生不會因生活水平和背景的差異對題目產生模棱兩可的理解,達到了考查學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蘭君認為,因為對主題的高度統(tǒng)一認知,寫作素材和方法也容易嚴重“撞車”,趨同化的“表面文章”會占一定的比例。考生的高下之分,可能主要看布局謀篇的獨特功力,有沒有內容上的思辨力和文采上的充分展示。

“好的作文題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充分的開放性。分析近年高考作文材料,如果很好地抓住其引導語部分,往往就能解決寫作內容的問題。思維能力強、思維水平高的考生,一定會在關鍵詞的有機關聯上有所體現。 ”蘭君說,題目中的關鍵詞,“距離”有遠近,“聯系”有親疏,這其中大有深度文章可做。

“寫作切入點可大可小,可宏觀把握,體現出個人與家國時代的關系,也可以從自身的感受寫起。 ”蘭君分析說,可抒情可記敘也可以議論,但要體現出來個人的抱負、眼界,不要一味空談,要多從個人角度談出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見解。作文應該表現自己對時代的思考、對未來的洞見以及對社會的擔當。高考側重于引導考生在時代發(fā)展的宏大背景下,將自身的成長節(jié)點置于國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激發(fā)考生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

好的作文都是“有我”之文,把自我成長放在宏大的家國情懷的大背景之下,這樣的謀篇內容才有可能沖擊一類卷??忌鷮懽鞒晒Φ年P鍵,必須關心時政,準確把握時代脈動,擁有家國天下的胸懷抱負和思接千載的開闊視野。

(青報全媒體記者 劉海龍)

師生范文

陶利坤
曹光宇

逾越相距的寒冬 感受相系的溫情

■陶利坤:青島第十七中學,高二一班學生

居家隔離、云服務、一米線是人與病毒的理性距離。各行各業(yè)的堅守奮斗,是人與人的密切聯系。

拉開距離的是病毒,密切聯系的是溫情。病毒席卷全國,溫情卻無處不在。鐘南山院士在疫情暴發(fā)之時連夜赴往武漢,使英雄與人民相系。張文宏帶領值班隊查房,慰問重癥患者病況,讓醫(yī)生與患者相系。某網站美食博主為已逝的李文亮醫(yī)生做他生前最愛吃的炸雞腿,以緬懷李醫(yī)生,是不同行業(yè)之間的緊密相連。各大明星紅人捐贈款額與物資,是榜樣與群眾的聯系,國家下令提供患者治療所需的費用和設備。是國家與人民的聯系,中國人之間的緊密聯系像是一張充盈的蜘蛛網,它飽含的不僅是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凝聚力,更是融化于你我,散落于人間的溫情。

距離是暖春前的寒冬,終將逾越;聯系是透過云層的暖陽,永恒相隨。與其說疫情密切了人們之間的聯系,不如講疫情使人們的密切聯系浮出水面,系于人間。因為這份溫情一直都在,它在每個人的心底悄悄燃燒,只是疫情帶來的寒冷需要它的感化。生活中從不缺少愛,只是缺少發(fā)現,中國人從未丟棄溫暖,只是將它藏于心中。平平無奇身著白衣的醫(yī)院護士,每天在醫(yī)院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卻能在國家危難時刻奮不顧身,舍小家顧大家地沖入醫(yī)療隊,援助全國各地,那一刻的承擔與責任,正是生命里最美的東西。即使工作平凡,那份寄于心中的聯系,捧在手中的溫情,也將勾勒出你偉大的輪廓。像是陰雨天的蜘蛛網,不被輕易發(fā)現,但卻是一鳴驚人的堅固與溫暖。

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正是有愛才讓人們逾越距離的寒冬,去感受聯系的溫暖。但愛的背后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雄偉力量,它是中華民族區(qū)別于其他國家最偉大最高尚的品質,就像羅素先生所講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在世界極為需要。此刻的我,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請懷著這份民族自豪感與萬眾一心的雄偉力量去逾越距離的寒冬,感受緊緊相連的溫情。

與自己的距離

■曹光宇:畢業(yè)于青島二中,現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

很多字眼具有天然的迷惑性,“距離”就是其中之一。當我們使用這個詞時,會習慣性地代入“以我觀物”的視角。然而“距離”并非必然指向外在,我們與自己之間同樣存在距離。

我們與外界的諸多聯系因新冠疫情而被阻隔,春節(jié)期間的走親訪友被微信問候代替,師生同事之間的交流轉向線上。城市的夜空依然燈光閃爍,但卻不知為誰而亮。我們于是變成了孤島式的個體,但這也倒逼我們必須直面自己的內心。

因為疫情雖然隔離了人群,同樣也消解了借口。 “不得不去”的交際應酬不復存在,“沒有時間”的萬能理由瞬間瓦解。我們不用擠公交和地鐵,不用進行無謂的寒暄。疫情中的我們有大把的空閑。然后呢,時間都去哪了?我們是否翻開了塵封已久的書卷,撥動了灰塵滿布的琴弦?之前因為所謂 “忙碌”而無暇著手的事情,是否一一提上了日程?

我們看到一種大分流。有人狂飆突進地閱讀、學習、寫作、思考,此前停滯的書稿以每日萬字的速度逐漸生長,還有家人的陪伴與久違的溫情。他們淡定,坦然,勤勞。有人夜以繼日地刷微博、打游戲、看網文,以最放任自流的形式揮霍時間。他們或許也有愉悅與興奮,但終究歸于空虛與惶惑。于是真相得以揭曉:從前所謂的奔波忙碌、身不由己,到底是生活壓力與社會規(guī)范所致,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德爾菲神廟有一句著名的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我們在疫情中被迫直面自己,由此縮短了與內心的距離。工作是我熱愛的事業(yè),或只是謀生的手段?忙碌是真切的理由,還是借口與托詞?親情是一種陪伴,還是一種負擔?當時間不再構成實質性約束,我能不能找到一件事情并投身其中,幸福到忘記吃飯?

從公共衛(wèi)生的角度而言,疫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負面沖擊,所有人的生命健康都受到直接的威脅。但從個體認知和成長的視角來看,它并非對所有人形成均勻打擊,而是提供了一個窗口和切面,讓人們得以呈現出差異化的反應。如果我們能夠借此良機,刀刃向內地開展自我剖析,那么白衣執(zhí)甲的戰(zhàn)士們的付出,在守護我們的健康之外,也就具有了另外一重意義。

《水滸傳》中,魯智深圓寂之前念偈曰: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疫情不會成為掩埋所有人的雪崩,但卻會成為喚醒一些人的潮信。

隔開距離為人民,密切聯系因擔當

■丁旭東:58中高三語文老師,青島市2020屆高三語文核心小組成員

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新冠疫情突發(fā),“距離聯系”話題適時,人人皆有思考。防疫為何需要人們拉開距離,抗疫又是如何密切人們聯系?作為一名親身經歷疫情的高三老師,很榮幸就“疫情中的距離和聯系”這一主題和大家交流,我的發(fā)言題目是隔開距離為人民,密切聯系因擔當。

防疫雖拉開人們空間距離,卻實為人民利益安全;距離的拉開,彰顯的是國家防控措施的果斷,體現了制度的優(yōu)越性。

同學們,面對新冠疫情這個“不速之客”,你是否有不能與親人聚會的不甘?你是否有不能及時開學的不解?你是否因安全 “一米線”而感覺不適應?你是否因不能進入體育場大汗淋漓而遺憾?沒錯,防疫確實拉開了我們親人、同學等的距離,但是相信大家一定會理解和等待。因為正是這些距離的拉開讓我們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和安全,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兒女的眾志成城,讓我們感受到了國家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制度優(yōu)勢。有如此制度優(yōu)勢,病毒怎不驅散,人們的聯系怎會疏遠。

抗疫雖隔空間距離,卻拉近心理距離,讓人與人更加友好密切,讓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對疫情。

同學們,大家是否覺得青年人“兩耳不聞窗外事”,只追求自己的“詩與遠方”為明智之舉?是否覺得“親鄰互助山成玉”的局面已成過去?我相信,這場抗疫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城鄉(xiāng)社區(qū)志愿者用危險之下的擔當讓我們感嘆“社區(qū)一家親”;快遞小哥、人民教師、新聞工作者們用他們對平凡崗位的堅持,讓我們與社會相連;白衣天使們用“除夕赴荊楚”的豪邁讓國人心系武漢。同學們,疫情雖隔離空間,卻讓人與人之間更加友好、密切、互助,讓我們中華民族擁有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我們真的應該樂于助人,我們真的應該為成為一名中國人而自豪!抗疫密切了我們與社會、他人之間的聯系,讓我們認識到家國不可分割,你我皆有聯系,這才是抗疫中最寶貴的財富。

同學們,交流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疫情中“距離”與“聯系”看似矛盾,其實密不可分。魯迅有言“無盡的遠方,均與我有關”。針對疫情,身為青年的我們,需繼續(xù)因安全而拉開距離。用“拱手禮”代替“握手擁抱”,堅持戴口罩,堅持不到人群密集處,公共領域自覺與他人隔離都是一些好的選擇。當然,我們更應該反思與家人、社會和國家的聯系。聯系親人,真正地傾聽和感受父母的愛;聯系社會,在安全的情況下,參與到社區(qū)的防疫和宣傳工作中去。聯系社會,立志成為拯救民族于危難之際的醫(yī)務工作者,立志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立志成為脫貧攻堅的“孺子?!倍疾欢际且恍┖芎玫倪x擇嗎?

同學們,易卜生曾言“每個人都是社會的掌舵者”。愿我們都能從“疫情的距離和聯系”這個思考中獲取成長的養(yǎng)分,繼續(xù)因愛隔開安全距離,邁向與國家休戚與共的康莊大道!

我的發(fā)言完畢,謝謝大家!

(本文系丁旭東老師發(fā)來的 “下水文”,為大家高考作文寫作提供多一種思路和角度。 )

名家寫作

昨日,廣大高考生迎來了人生的首次大考,今年的作文要求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對于這么一個主題,你會怎么去寫呢?6位島城名家與高考生們一起寫作文 (限于版面,文章有刪減)。

心心相依抗疫行

■劉耀輝:作家青島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 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己亥庚子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神州大地,延續(xù)千年的歸鄉(xiāng)拜年傳統(tǒng)被迫中斷了。

在外辛苦一年的小伙子想要回老家,路封了;剛出嫁不久的新媳婦想要回娘家,不讓了。隨著社區(qū)、公園、廣場被封閉,熱衷于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都回家貓著去了;而隨著旅游、購物、餐飲等行業(yè)停工停產,很多習慣于呼朋引伴的年輕人也都被擋在了家門里。

等到迫不得已要外出時,大家才驀然發(fā)現,疫情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陡然變遠了:口罩遮住半張臉,相隔至少一米遠,聚眾活動不允許,排隊要看安全線……仿佛一切都被按下了暫停鍵,這可怎么辦?

好在凡事都有兩面性,疫情無情人有情!雖然疫情使國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增大了,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更近了。這突出表現在親朋師友間的聯系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多了。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若能保持適當的距離,其實是有助于個人幸福、有利于社會和諧的。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每一個奮斗者和建設者的心與心之間,又必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陀^地看,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迫使我們與他人接觸時要保持距離,但也極大地增進了民族的凝聚力。它促使我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敲響了21世紀20年代的開場鑼:

“武漢,挺住!中國,挺住!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

于是,我們看到了全國十九個省市馳援武漢,一大批最美逆行者奔向抗疫前線;我們看到了以鐘南山、李蘭娟為代表的白衣天使們,嘔心瀝血筑起了防疫戰(zhàn)線;我們看到了堅守在抗疫崗位上的許許多多名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專揀重擔挑在肩”。這一個個可愛的人,這一顆顆火熱的心,交織熔鑄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

你要相信,疫情中發(fā)生的這些生動的中國故事,必將把十四億中國心靈緊緊地聯系起來,從而迸發(fā)出更加強大的中國力量。且讓我們心心相依,共盼福佑中華,疫情消散,同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遠和近

■張金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文聯簽約作家,膠州七中教師。在《人民文學》等發(fā)表作品若干。曾獲老舍散文獎、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等。

庚子年初,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猝不及防地襲擊了人類。新冠病毒肆虐,眾多的人被感染、被吞噬生命。為隔離病毒,各類聚集性場所關閉,聚集性活動取消,走親訪友中斷,人們居家不出,以互不相見的方式隔離病毒的傳播。人和人之間,突然遠了,不僅僅隔著一只口罩,更隔著戒備和猜忌。難道人類的相互信任就此土崩瓦解,相互依存和報團取暖即將被改寫?當兩個行人相遇,他們故意遠離對方,空曠的街上變得更蒼涼了。病毒在人和人之間站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就算是一家人也開始互相戒備,原有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紛紛用分餐制就餐。

遠離人類和野生動物,“遠”似乎是最安全的。戒備產生疏離,“遠”也產生著寒意。

因為要“遠”,兄弟姊妹不能相見;因為要“遠”,父母子女不能擁抱;因為要“遠”,戀人愛人不能親吻。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只有眉目傳情、電話問候和內心的牽念。

在這特殊的時期,“遠”就是人們的保護傘和救生衣。但是,卻有與病毒面對面嚴酷對峙的勇士。他們是離病毒和危險最“近”的人。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在死神面前,醫(yī)護人員屹立在最前沿,他們都是血肉之軀,是最易感人群,但誰都沒有退縮。

有多少人像他們一樣,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傾其所有。蔬菜、糧油、米面、口罩、消毒水。 “只要我有,都會送出去。 ”一輛輛專列抵達武漢,一腔腔熱血在惦念著疫區(qū)。我們遠嗎?在朋友圈,我看見非疫區(qū)的朋友說:物業(yè)在分發(fā)免費的蔬菜,這份情該怎么還?他們不知道得到的物資來自何處,送出溫暖的人是誰。但是天下一家,你的得到和你的給出,目標都是親人。我們因為疫情而需要“遠”一點距離,但我們的心卻因此而團結得更緊、走得更近。

天下一家,全國各地的醫(yī)護人員抵達那被病毒占據的高地拯救一個個病人;天下一家,物流車、出租車、快遞小哥在烽火前沿運送物資和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天下一家,那架送疫區(qū)遠行人回家的航班,翅膀飛過云端、飛過峰頂、飛過災難的籠罩的城市,送親人回家。

我們并不遠,志愿者在卡口執(zhí)勤,環(huán)衛(wèi)工人每天灑掃、消殺;我們并不遠,教師們在網上諄諄教導,疏導和引領斗室里的飛翔,科研人員在夜以繼日地從病毒中尋找答案和福音。天下一家,我們從不疏離,我們看似很遠,但是并肩在一起。

那么遠,這么近

■桂魚:青年詩人書評及影評人 青島市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 青島·琴島作協理事

庫切在 《兇年紀事》中,將病毒和人類的關系,形容為棋盤上的博弈:“在人類生命與病毒的棋局中,病毒總是執(zhí)白先行的一方,而我們人類總是執(zhí)黑。病毒先走一步,而后我們作出反應。 ”

2020年,一場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某種程度上,重新定義了我們的日常。

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我們不得不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為了盡可能地做好防護措施,“距離感”成為了日?;顒拥那疤帷>蛹?,謝絕互訪;出門,戴好口罩。從公共場所到私人接觸,我們停留在各自的緩沖區(qū)中,以最恒久的耐心,守一份安全的自覺。

病毒阻斷了個體的行動,但卻無法阻止眾志成城的集體力量。全國各地的醫(yī)護人員趕往抗疫一線;各地基層干部和志愿者輪崗值守;社會機構和商家紛紛啟動線上模式,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物流從業(yè)者不辭勞苦,保證物資暢通,以及糧食果蔬的及時供應……

或許你還記得那位武漢快遞小哥汪勇,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他挺身逆行,以一己之力,組合社會資源,接送醫(yī)護人員上下班,為醫(yī)院籌集物資餐食。 《人民日報》稱贊汪勇是抗疫時期的 “生命擺渡人”,而他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組局的人。

但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組局者”的努力,原本因隔離而產生的種種障礙與匱乏,才漸漸消弭于無形。最樸素的善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名為“共情”的連鎖反應。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有限的,心與心之間的情感交集,卻是無限的。正如加繆筆下的里厄大夫和志愿者塔魯,在對抗鼠疫的戰(zhàn)斗中,素不相識的兩人成為朋友。崇高的志愿與無私的奉獻,連接起兩個高貴的靈魂。

笛福在 《瘟疫年紀事》中寫到:“正是由于值此災難之時人們缺少彼此交往,才使得任何單獨的個人不可能去了解發(fā)生在不同家庭里的所有特別事件。 ”

四百年后的今天,同樣是一場巨大而兇險的疫情,人們之間的交往和了解,卻早已不是笛福筆下的隔絕與猜疑。理性令我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情感令我們懂得如何關懷他人。

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當疫情強行分隔了人群,我們卻比任何時候都能夠感受到,群策群力所帶來的溫暖,以及同心同德所催生的自信。

哈耶克認為,社會秩序不是自上而下的理性計劃的結果,而是在數百或數千分散個人的互動中自發(fā)產生的。單獨的個體,或許都是時代的碎片,但拼到一起,便是一幅命運共同體的壯麗圖景。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那么遠,又這么近。

最新評論

打開APP查看更多評論

精彩推薦

青島-上海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交流及合作對接會

2020-07-08    青島日報

@高考生,明后兩天等級考第一場8點開考,注意考場變化!

2020-07-08    青島日報

市內三區(qū)小升初招生工作結束 本周六起陸續(xù)領取通知書

2020-07-08    大眾報業(yè)

圖說|熱愛生活的青島人原來這么幸福!

2020-07-08    青島新聞網

大學路,你到底有啥好逛的?

2020-07-08    青島新聞網

僅用120小時!上海工業(yè)互聯網項目落戶自貿區(qū)青島片區(qū)

2020-07-08    青島日報

【7月福利】貝殼商城每日11:00上新,原貝殼數1折兌換!超超超劃算!

2020-07-08    青島新聞網

青島市氣象局副局長丁峰明日下午做客民生在線 提問中

2020-07-08    青島新聞網

查看更多

青島新聞APP

打開